寶寶夜醒與分離焦慮有密切關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
分離焦慮會加劇夜間驚醒,增加夜醒次數。寶寶在睡眠周期轉換時,如果發現照顧者不在身邊,會感到不安,導致更頻繁地醒來尋找家長。尤其在8-10個月是分離焦慮的高峰期,寶寶開始意識到「媽媽離開可能不會回來」,因此夜醒次數增加。
-
分離焦慮與睡眠習慣的連結。寶寶在分離焦慮期容易形成「非抱睡或吃奶不可」的哄睡習慣,這種高強度的安撫方式會讓寶寶更依賴父母,難以自行入睡,進一步加重夜醒問題。
-
分離焦慮是寶寶發展過程的一部分。通常出現在6-8個月,1歲後達高峰,與寶寶大動作發展(如學爬、學走路)同步。寶寶在探索環境時,會頻繁回頭確認照顧者是否在身邊,這是自然的依賴行為,避免離開照顧者太遠而感到不安全。
-
改善方法:
- 白天進行短暫分離練習,例如躲貓貓遊戲,讓寶寶習慣「媽媽短暫離開會回來」,減少夜間焦慮和尋找家長的需求。
- 鼓勵其他照顧者陪睡,降低對媽媽的依賴。
- 夜間醒來時,讓寶寶知道即使沒有抱睡,也能安心入睡。
- 照顧者保持情緒穩定,給予寶寶支持和信任,避免緊張情緒傳染給寶寶。
- 檢視並調整寶寶作息,因為分離焦慮期常與睡眠轉換期重疊,適當調整作息有助改善夜醒。
總結來說,寶寶夜醒與分離焦慮密切相關,分離焦慮會使寶寶在夜間更容易醒來尋找照顧者,形成依賴安撫的睡眠習慣。透過適當的分離練習、情緒管理及作息調整,可以有效減少分離焦慮對夜醒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