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飢餓徵象與母乳哺餵時機的判斷,是照顧嬰兒的重要基礎。以下整理相關知識與建議:
新生兒飢餓徵象
新生兒不會說話,但會透過各種行為表達飢餓。這些行為稱為「飢餓訊號(hunger cues)」,可依飢餓程度分為早、中、晚期三個階段。
- 早期飢餓訊號
- 張開嘴巴、吐舌頭
- 左右轉頭,像是在尋找乳房或奶瓶
- 舌頭攪動、四肢輕微揮動
- 中期飢餓訊號
- 把手塞進嘴巴吸吮
- 身體扭動、動作變大
- 發出輕微的哭聲或哼聲
- 晚期飢餓訊號
- 大哭大鬧、煩躁不安
- 滿臉脹紅、情緒激動
- 此時餵奶較難安撫,寶寶容易因情緒激動而吸入過多空氣
母乳哺餵時機判斷
- 最佳餵奶時機
- 建議在寶寶出現早期或中期飢餓訊號時就開始餵奶,此時寶寶較為平靜,容易順利含乳。
- 若等到寶寶大哭才餵奶,需先安撫情緒,避免寶寶因情緒激動而影響吸吮效率。
- 餵奶姿勢
- 常見親餵姿勢有「搖籃式」與「橄欖球式」。
- 搖籃式:媽媽手肘作為寶寶的枕頭,一手抱寶寶,另一手扶頭靠近乳房。
- 橄欖球式:寶寶夾在媽媽腋下,頭靠近乳房,雙腳在媽媽背後,適合剖腹產或乳房較大的媽媽。
- 常見親餵姿勢有「搖籃式」與「橄欖球式」。
- 判斷寶寶是否吃飽
- 寶寶吃飽後會出現明顯的飽腹訊號,例如對吃奶不再有興趣、主動將頭轉開、變得放鬆或昏昏欲睡。
- 若寶寶餐與餐之間間隔時間逐漸縮短,可考慮增加奶量,每次以10毫升為單位調整。
小結
觀察新生兒的飢餓訊號並及時餵奶,有助於寶寶情緒穩定與順利進食。建議家長多留意寶寶的早期飢餓徵象,並選擇適合的哺餵姿勢,以提升母乳哺餵的成功率與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