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餓的行為表現主要分為早期和後期信號。早期信號包括:睡醒後身體活躍、舔嘴唇、頭轉向兩邊尋找乳頭、吸吮手指或拳頭、吐舌頭、咂嘴、左右轉頭尋找乳房等,這些都是寶寶在告訴你「我肚子餓了」的溫和提示。若錯過這些早期信號,寶寶會出現後期信號,如煩躁、扭動甚至大哭,這時餵奶前可能需要先安撫寶寶,因為哭鬧時寶寶較難含乳且容易吸入空氣。
判斷餵奶時機的關鍵是觀察寶寶的早期飢餓信號,避免等到寶寶哭鬧才餵奶,因為哭鬧表示寶寶已經非常餓且情緒激動,餵奶會較困難。此外,若寶寶餐與餐之間的間隔時間縮短,表示需要增加奶量,每次增加約10毫升。
餵奶時,母乳親餵常用坐姿(橄欖球式、搖籃式)或躺姿,媽媽可使用哺乳枕支撐,幫助寶寶含乳順利。餵奶時,寶寶會自然尋找乳頭並張嘴吸吮,若寶寶不會含乳,媽媽可用手指輕碰寶寶下嘴唇誘導張嘴,再將乳頭對準寶寶上唇,確保下唇含住乳暈,嘴巴呈魚嘴狀且吸吮無雜音。
總結寶寶餓的行為表現與餵奶時機判斷:
-
早期飢餓信號:舔嘴唇、頭轉向尋找乳頭、吸吮手指、吐舌頭、咂嘴、四肢揮動等。
-
後期飢餓信號:煩躁、扭動、大哭。
-
餵奶時機:觀察早期信號,避免等哭鬧才餵。
-
餵奶姿勢:坐姿(橄欖球式、搖籃式)或躺姿,使用哺乳枕輔助。
-
奶量調整:餐間隔縮短時增加奶量,每次約1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