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日夜週期建立時間與過程主要集中在出生後的前幾個月,具體如下:
-
0~6週大:新生兒大腦中的松果體尚未成熟,褪黑激素(melatonin,睡眠荷爾蒙)分泌量很低,因此寶寶尚無法分辨日夜,常呈現日夜顛倒的睡眠狀態。此階段寶寶的睡眠多為短暫且分散的片段睡眠,且醒來多因飢餓或其他需求。
-
約6週大時:松果體逐漸成熟,開始分泌褪黑激素,寶寶開始學習分辨日與夜。此時,父母可以透過幫助寶寶建立白天與夜晚的區隔來促進日夜週期的形成,例如白天多讓寶寶接受自然光照,抑制褪黑激素分泌,晚上則保持環境昏暗,幫助寶寶進入睡眠狀態。
-
2~3個月大:寶寶的夜間睡眠時間開始拉長,有時可連續睡4~5小時以上,日夜週期逐漸穩定。此時寶寶每天總睡眠時間約15~18小時,睡眠仍分多次,但夜間睡眠質量提升。
-
3~6個月大:寶寶的睡眠模式更趨規律,日夜週期明顯,部分寶寶開始能睡過夜。此時可以開始建立固定的睡前儀式(如固定時間洗澡、聽輕柔音樂、講睡前故事等),幫助寶寶形成良好的睡眠聯結,促進睡眠品質。
-
父母的協助重點:
- 白天多讓寶寶接受自然光,幫助調節生理時鐘。
- 晚上保持安靜、昏暗的環境,避免刺激。
- 建立固定的睡前程序,讓寶寶形成睡眠信號。
- 使用包巾包覆寶寶手腳,模擬子宮環境,增加安全感,促進安穩睡眠。
總結來說,寶寶的日夜週期約在6週大開始形成,3~6個月時逐漸穩定,父母透過環境調整與固定作息儀式,可有效協助寶寶建立健康的睡眠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