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控制法(Stimulus Control Therapy)實施技巧
刺激控制法是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的核心技巧,目標是重新建立「床=睡覺」的正面連結,消除「床=失眠」的負面制約。
核心步驟與技巧:
- 只在有睡意時才上床:避免過早上床,等到真正感到睏倦時再躺床。
- 床只做兩件事:床和臥室只用於睡覺和親密行為,禁止看書、滑手機、追劇、吃東西、思考公事等活動。
- 20分鐘法則:躺床後若超過15–20分鐘仍無法入睡,立即起床,離開臥室,到其他空間進行靜態放鬆活動(如聽輕音樂、深呼吸),直到有睡意再回床。
- 固定起床時間:無論前一晚睡了多久,每天固定時間起床,避免補眠或賴床,維持生理時鐘穩定。
- 重複執行:上述步驟需反覆練習,通常持續兩週以上效果逐漸顯現。
注意事項:
- 初期可能因頻繁起床而感到不適,需耐心堅持。
- 建議在專業人員(如臨床心理師、睡眠專科醫師)指導下進行,以調整細節並提升效果。
- 可搭配放鬆訓練(如漸進式肌肉放鬆、腹式呼吸)輔助入睡。
睡眠限制法(Sleep Restriction Therapy)實施技巧
睡眠限制法透過限制躺床時間,提升睡眠效率(實際睡眠時數/躺床時數),逐步改善失眠。
核心步驟與技巧:
- 記錄睡眠日誌:每天記錄上床時間、入睡時間、起床時間、夜間醒來次數等,計算睡眠效率。
- 設定躺床時間:根據睡眠日誌,將躺床時間縮短至接近實際睡眠時數(但不低於4.5小時),例如若平均每晚睡6小時,則躺床時間設為6小時。
- 禁止補眠與瞌睡:白天避免小睡或打盹,維持清醒至晚上設定的上床時間。
- 定期調整:每5–7天評估睡眠效率,若超過90%可延長躺床時間15分鐘;若低於85%則縮短15分鐘,逐步找到最適躺床時間。
- 固定起床時間:無論睡眠長短,每天固定時間起床,維持生理節律。
注意事項:
- 初期可能因躺床時間縮短而更感疲倦,屬正常現象,需堅持執行。
- 不建議自行將躺床時間縮短至極端(如少於4.5小時),應在專業指導下調整。
- 可搭配刺激控制法與放鬆技巧,提升整體睡眠品質。
比較表格
方法 | 主要目標 | 核心技巧 | 適用情境 | 注意事項 |
---|---|---|---|---|
刺激控制法 | 重建床與睡眠的正面連結 | 有睡意才上床、床只睡覺、20分鐘睡不著即起床、固定起床時間、重複執行 | 入睡困難、易醒 | 需耐心、可搭配放鬆訓練 |
睡眠限制法 | 提升睡眠效率 | 記錄睡眠日誌、限制躺床時間、禁止補眠、定期調整、固定起床時間 | 睡眠片段化、淺眠 | 初期更累、需專業指導避免過度限制 |
小結
刺激控制法與睡眠限制法都是實證有效的失眠行為治療技巧,需規律執行並配合睡眠日誌追蹤。兩者可單獨或合併使用,建議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