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睡困難寶寶的心理與生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生理因素:

  • 驚嚇反射(莫羅反射):新生兒有一種自然的驚嚇反射,當受到突然的聲音或動作刺激時,會伸展手腳並醒來,導致睡眠中斷。這種反射約在12週開始減弱,6個月時消失。

  • 身體不適:如肚子餓、尿布濕、穿著過多導致悶熱等,都會讓寶寶難以入睡。

  • 發展期影響:寶寶在5至9個月大時,因為大動作發展(翻身、爬行等)活躍,可能不願意睡覺,這是暫時性現象。

心理因素:

  • 分離焦慮:約4至5個月大開始,寶寶開始理解物體恆存,當被放下時感受到與照顧者分離的不安,容易哭鬧難以入睡。

  • 哄睡依賴:過度依賴抱著搖晃哄睡,反而可能刺激寶寶,讓他們難以自行入睡,形成惡性循環。

環境因素(與心理生理密切相關):

  • 光線、溫度與聲音:過亮的光線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影響入睡;穿太多衣物會讓寶寶悶熱不舒服;外部噪音干擾也會造成睡眠中斷。使用昏黃燈光、適當穿著及白噪音有助於改善。

  • 睡眠環境安靜與黑暗:維持安靜、黑暗、無過多刺激的環境,有助寶寶放鬆入睡。

綜合來看,哄睡困難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既有寶寶自身的生理發展與反射,也有心理上的安全感需求與依賴行為,還有外在環境的影響。家長可透過調整環境、理解寶寶發展階段及適當減少過度哄睡刺激,來幫助寶寶更順利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