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早期語言發展遲緩的評估項目主要包含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發音清晰度、詞彙量、句子結構、語調節奏及語用能力,評估流程則多由醫療院所(如小兒神經科、復健科、精神科)或早期療育中心進行,並由語言治療師執行詳細評估與後續療育規劃。
具體評估項目包括:
- 嬰幼兒是否對聲音有反應,是否有語彙出現(0-2歲)
- 句子是否出現及其清晰度(3歲以上)
- 發音是否模糊、咬字是否清楚
- 語調、語速、節奏是否正常
- 語言表達是否有退步或不願說話
- 語用溝通技巧,如是否能理解指令、表達想法
評估常用工具有:
- 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CDIIT)
- 零至三歲華語嬰幼兒溝通及語言診斷測驗(0-3CLST)
- 華語兒童理解與表達詞彙測驗(REVT)
- 行為觀察與家長問卷
評估流程大致如下:
- 家長或醫師發現語言發展疑慮,向小兒神經科、復健科或精神科醫師約診。
- 由醫師安排早療門診,語言治療師進行初步評估。
- 綜合語言、認知、動作、社會情緒等多面向評估,形成聯合評估報告。
- 根據評估結果,擬定個別化治療計劃,可能包括語言治療、行為訓練、輔助溝通等。
- 家長配合療育計劃,定期追蹤與調整
此外,政府提供早期療育資源與到宅服務,家長可透過衛生福利部或相關醫療院所查詢適合的療育課程。
所以,台灣的早期語言發展遲緩評估強調多面向聯合評估,由專業醫療團隊與語言治療師合作,並依據評估結果提供個別化療育方案,協助兒童語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