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語言發展遲緩的可能原因包括聽力異常、認知或神經發展差異(如自閉症)、智能不足、腦傷、癲癇、行為情緒障礙、學習環境刺激不足、家庭環境問題(如多語言混淆)、以及家長訓練技巧不足等。語言發展遲緩可分為表達性語言遲緩(能理解但不會表達)、理解性語言遲緩(聽不懂也說不清楚)、以及混和性語言遲緩(理解與表達皆受影響)。

在台灣,語言發展遲緩的醫療評估流程通常包括:

  1. 兒童發展篩檢:利用兒童健康手冊或政府提供的「兒童發展檢核表」進行初步檢測。

  2. 專業醫療評估:建議至兒童復健科、耳鼻喉科或語言治療門診,由專業醫師進行語言能力測驗、聽力檢查、認知與行為觀察,並收集醫療史與發展里程碑資料。

  3. 早期療育轉介:若確診語言發展遲緩,會轉介至早療中心或語言治療單位,進行個別化的語言治療與訓練。

語言治療與訓練方法包括語音矯正、語彙與語法訓練、溝通互動練習,並由職能治療師、心理師等早療團隊協同合作,制定個別化教育計畫(IEP),必要時輔以語音溝通輔具與視覺化教學工具。台灣強調0至6歲為語言治療的黃金期,早期介入可顯著提升療效。

所以,台灣的語言發展遲緩評估與治療流程重視早期篩檢、專業診斷與多專業團隊合作,並強調家庭環境與刺激的重要性,目標是及早找出根本原因並提供適切療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