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熱病毒(Chikungunya virus)引起的蚊媒病毒性傳染病,主要透過帶病毒的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叮咬傳播。感染後常見症狀包括發燒、嚴重關節痛(有時關節痛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皮疹、肌肉痛、頭痛、噁心和疲倦。

此病名「Chikungunya」源自非洲馬孔德語,意指「痛得將身體彎起來」,形容患者因關節疼痛而彎腰的姿態。屈公病主要流行於非洲、亞洲(包括印度、菲律賓等地)及部分其他地區。

感染後通常在2至12天內出現症狀,大多數患者在一週內恢復,但部分患者關節疼痛可能延續數月。致死率約0.1%,嚴重病例多發生於嬰幼兒、老年人或有其他健康問題者,偶爾會引發眼部、心臟及神經系統併發症。

屈公病與登革熱同為蚊媒病毒病,但由不同病毒引起,症狀雖有相似處,但兩者是不同疾病。

總結:

  • 病原體:基孔肯雅熱病毒(屬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
  • 傳播媒介:埃及斑蚊、白線斑蚊
  • 主要症狀:發燒、嚴重關節痛、皮疹、肌肉痛、頭痛、噁心、疲倦
  • 病程:多數1週內好轉,關節痛可持續數月
  • 致死率:約0.1%,嚴重病例較少見
  • 流行區域:非洲、亞洲部分地區及其他熱帶地區

以上資訊綜合自維基百科、台灣苗栗縣政府衛生局及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等權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