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的主要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及皮疹,症狀通常持續約3至7天。部分患者會出現結膜炎、腹瀉、畏光等非典型症狀。與登革熱不同的是,屈公病患者常有關節痛持續數週至數月甚至數年的後遺症,且部分患者會有長期倦怠感,這是屈公病的特徵。
屈公病的嚴重程度通常不如登革熱重症,死亡率較低,但新生兒、65歲以上長者及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者,為高風險族群,易有併發症或病況加重。
防治方面,目前尚無特效藥,治療主要是對症處理,包括休息、補充水分、使用退燒止痛藥(如撲熱息痛)緩解症狀。預防重點在於避免蚊蟲叮咬,因屈公病病毒由帶病毒的蚊子(主要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傳播,應加強環境清潔,消除積水,使用防蚊措施如蚊帳、蚊香及穿著長袖衣物等。
簡要整理如下:
項目 | 內容 |
---|---|
主要症狀 | 突然發燒、關節痛(手腳小關節、手腕、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痛、皮疹 |
特殊症狀 | 結膜炎、腹瀉、畏光、長期關節痛(數週至數年)、倦怠感 |
潛伏期 | 約2至12天,通常3至7天 |
高風險族群 | 新生兒、65歲以上長者、有慢性疾病者 |
治療 | 無特效藥,對症治療(休息、補水、退燒止痛) |
預防 | 消除積水、避免蚊蟲叮咬(蚊帳、蚊香、長袖衣物)、環境衛生管理 |
以上資訊主要參考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及相關醫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