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主要流行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亞洲及南美洲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近年因經貿發展與人口遷移,流行範圍已擴大至超過100個國家,包含非洲、亞洲、歐洲及美洲。歷史上,屈公病首次大規模流行發生於1952-1953年東非坦尚尼亞,1960至1982年間在非洲和亞洲多地也有疫情爆發,1999-2000年則在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生大規模疫情,2005年後陸續在印度、印尼、泰國、馬爾地夫、緬甸及印度洋島嶼(如馬達加斯加、留尼旺島)等地流行。
屈公病由屬於Togaviridae科、Alphavirus屬的單股RNA病毒(屈公病毒)引起,主要透過帶病毒的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叮咬傳播。目前亞洲鄰近臺灣的東南亞地區及印度洋沿岸國家為主要流行區,歐美零星病例多為境外移入。
所以,屈公病是一種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蚊媒病毒疾病,歷史流行起點為東非,隨著全球化趨勢,流行地區持續擴大,成為多國公共衛生關注的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