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的病原體是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屬於Togaviridae科、Alphavirus屬的單股RNA病毒。其主要傳播方式是透過帶有屈公病毒的病媒蚊叮咬感染人類。

屈公病的傳播循環有兩種:

  • 非洲森林循環(Sylvatic cycle):病毒在野生靈長類動物和叢林型斑蚊(arboreal Aedes mosquitoes)之間循環,類似黃熱病的叢林型傳播模式。
  • 城市循環(Urban cycle):在人類和城市環境中的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之間進行人-蚊-人的傳播,城市疫情多為偶發性但可能爆發。

感染過程中,人類不會直接人傳人,而是由病媒蚊叮咬帶病毒的患者後,病毒在蚊子體內增殖2至9天,蚊子再叮咬其他人時傳播病毒。患者在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的血液中有病毒活動(病毒血症期,viremia),此時被蚊子叮咬最容易將病毒傳給蚊子,進而擴散感染。

主要傳播屈公病毒的病媒蚊特徵如下:

  • 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身體黑色,胸部兩側有一對似七弦琴的白色縱線,喜歡棲息於室內人工容器或積水處。
  • 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胸部中間有明顯白色縱紋,較喜歡棲息於室外。

所以,屈公病是由屈公病毒引起,透過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叮咬傳播,人類在病毒血症期被蚊子叮咬後,病毒在蚊子體內增殖,再傳染給其他人,形成傳播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