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Chikungunya)與登革熱(Dengue)兩者共同點是都由帶有病毒的病媒蚊(主要是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叮咬而感染,且症狀有部分相似,如發燒、頭痛、肌肉痛、出疹等。兩者流行的地區也多重疊,常見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不同點在於:
- 病原體不同:登革熱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感染,屈公病則由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感染。
- 主要症狀差異:屈公病特徵是嚴重且持續的關節疼痛,尤其是手腕、足踝等小關節,疼痛可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少數病例疼痛可持續多年;登革熱則較少出現長期關節痛,但須注意可能併發登革出血熱,造成出血和血小板減少等嚴重症狀。
- 致死率與重症風險:屈公病較少致死案例,但新生兒、65歲以上長者及慢性病患者為重症高風險群;登革熱則有較高的重症及死亡風險,特別是登革出血熱患者。
- 潛伏期:屈公病潛伏期約1至12天,平均3至7天,症狀一般1至2週內緩解;登革熱潛伏期約4至10天。
治療方面,兩者目前均無特效抗病毒藥物,主要為支持性療法,如休息和補充水分。
所以,屈公病與登革熱在傳播媒介和部分症狀上相似,但病原體不同,屈公病以持續關節痛為主要特徵,登革熱則以可能併發出血熱為嚴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