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最早於1952年在非洲坦尚尼亞被發現,其名稱「Chikungunya」源自當地馬孔德語,意指「痛得將身體彎起來」,形容患者因嚴重關節痛而彎腰駝背的症狀,因此中文稱為「屈公病」或「基孔肯雅熱」。
這種疾病由屬於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科)甲病毒屬(Alphavirus屬)的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主要透過蚊子叮咬傳播,與登革熱的傳播方式類似。屈公病主要流行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亞洲及南美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近年來因經貿發展及人口遷移,疫情範圍已擴展至超過110個國家。
所以,屈公病的歷史背景是1952年在坦尚尼亞首次發現,命名來自當地語言對病患嚴重關節痛姿態的描述,反映其典型臨床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