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是由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主要透過帶有病毒的蚊子叮咬傳播。其初期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包括突然發燒、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及皮疹,但屈公病最明顯的特徵是嚴重且持續的關節疼痛,尤其是手腳小關節、手腕和腳踝,約70%的患者會出現關節炎症狀,且關節痛可能持續數週至數月甚至數年。
與登革熱的差異主要在於:
- 病原不同:屈公病由屈公病毒感染,登革熱則由登革病毒感染。
- 關節疼痛:屈公病患者常有長期且嚴重的關節痛,可能導致行動不便,登革熱則通常不會出現持久的關節痛。
- 症狀嚴重度與併發症:登革熱有可能併發登革出血熱,嚴重程度較高且死亡率較屈公病高;屈公病較少致死,但新生兒、老年人及有慢性病患者較易有併發症。
- 治療方式:目前屈公病無特效抗病毒藥物,主要是支持療法,如休息、補充水分及止痛退燒藥,避免使用阿斯匹靈以免腸胃不適;登革熱治療也以支持療法為主,但需密切監控可能的出血或休克症狀。
所以,屈公病與登革熱雖然症狀相似且同由蚊子傳播,但屈公病以長期關節痛為顯著特徵,且病原不同,兩者在臨床管理及預後上有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