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與登革熱的主要差異在於病原病毒種類、症狀表現及後遺症。兩者皆由帶有病毒的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叮咬傳播,但屈公病由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屬Togaviridae科Alphavirus屬)引起,登革熱則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屬Flavivirus屬)感染。
在症狀上,兩者均有發燒、頭痛、肌肉痛、皮疹等相似表現,但屈公病特別以劇烈且持續的關節痛著稱,尤其是手腳小關節,關節痛可持續數週至數年,且常伴隨倦怠感、結膜炎、腹瀉、畏光等非典型症狀。登革熱則較常出現出血傾向(如鼻出血、牙齦出血),且關節痛通常不會長期持續,重症時可能導致出血性休克,死亡率較屈公病高。
兩者的潛伏期與病毒血症期也略有不同:屈公病潛伏期約2至12天(常見4至8天),病毒血症期為發病前2天至後5天;登革熱潛伏期約4至10天,病毒血症期為發病前1天至後5天。
治療方面,目前屈公病無特效抗病毒藥物,主要以支持療法為主,包括休息、補充水分及止痛退燒藥(避免阿斯匹靈),輕微活動有助於緩解關節僵硬。登革熱治療亦以支持療法為主,重症患者需密切醫療監控。
簡要比較如下:
項目 | 屈公病 | 登革熱 |
---|---|---|
病原病毒 | 屈公病毒(Togaviridae科) | 登革病毒(Flavivirus科) |
傳播媒介 | 埃及斑蚊、白線斑蚊 | 埃及斑蚊、白線斑蚊 |
潛伏期 | 2-12天(常4-8天) | 4-10天 |
主要症狀 | 突發高燒、劇烈關節痛(持續長久)、頭痛、倦怠、皮疹 | 高燒、頭痛、肌肉與關節痛、皮疹、出血傾向(鼻出血、牙齦出血) |
關節痛持續性 | 可持續數週至數年 | 通常不持續長期 |
後遺症 | 長期關節痛、倦怠感 | 重症可能出血、休克 |
死亡率 | 極少致死 | 重症時死亡風險較高 |
治療 | 支持療法,無特效抗病毒藥物 | 支持療法,重症需醫療監控 |
此外,屈公病較少致死,但新生兒、長者及慢性病患者為重症高風險群,登革熱重症風險則與病毒型別及病情嚴重度相關。
所以,屈公病與登革熱雖同為蚊媒病毒感染,症狀有重疊,但屈公病以長期嚴重關節痛為特色,登革熱則以出血傾向及重症風險較高為主要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