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飲食習慣改變的陣痛期,通常伴隨心理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寶寶對食物產生抗拒或挑食行為,這多半不是因為食物本身,而是因為寶寶對進食過程產生了壓力或負面印象。例如,家長過度干預寶寶自主進食(如強迫或拉著手教吃飯)會讓寶寶感到不舒服,進而拒絕進食。此外,寶寶可能因為「吃膩了」或對某些餐具產生厭惡感,也會影響飲食意願。

心理因素在寶寶飲食習慣改變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指出,孩子的餐前情緒狀態會直接影響食慾,若家長在用餐前責罵或忽視孩子,會造成孩子情緒障礙,導致厭食或偏食。陪伴孩子用餐能減少孤獨感,促進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此外,良好的飲食習慣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均衡營養攝取有助於提升孩子的自尊心和情緒穩定,反之則可能出現情緒與社交問題。

因此,寶寶飲食習慣改變的陣痛期不僅是生理適應,更是心理調適的過程。家長應避免給予寶寶進食壓力,保持用餐氣氛愉快,尊重寶寶的自主性,並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這樣才能幫助寶寶順利度過飲食習慣的轉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