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露是產後子宮內剝落的蛻膜海綿層及血液經陰道排出的分泌物,通常持續約3至6週。惡露的排放狀況與檢查主要包括量、顏色、氣味及伴隨症狀的評估,以判斷子宮恢復情況及是否有感染或其他異常。

惡露排放狀況:

  1. 量的評估:微量惡露指1小時內衛生棉上惡露量小於2.5公分(約1吋),量多或持續大量出血需注意。
  2. 顏色變化:初期惡露多為鮮紅色,隨時間逐漸變為粉紅色、棕色,最後呈白色或黃色。若惡露突然變鮮紅、量增多或有異常血塊,可能表示子宮收縮不良或出血異常。
  3. 氣味與感染徵兆:惡露若有惡臭、顏色變深,伴隨發燒、下腹疼痛,可能是子宮感染(產褥熱),需立即就醫。

惡露排出促進與檢查方法:

  • 子宮按摩:適當的子宮按摩可促進子宮收縮,幫助惡露排出並避免出血。按摩前應先排空膀胱,平躺,手法輕柔環形按摩子宮底部,直到子宮變硬。
  • 自我評估:產婦應每日檢查惡露量、顏色及有無異味,並注意會陰傷口周圍是否有紅、腫、熱、痛、滲血或滲液等異常。
  • 定期產後檢查:建議產後6週內定期回診,醫師會評估子宮復原狀況及惡露排放情形,必要時進行超音波檢查或其他評估。

若惡露排放異常(如持續大量出血、惡臭、發燒、腹痛等),應盡速就醫檢查,以排除感染或子宮復原不良的問題。良好的休息與營養攝取也有助於惡露的順利排出與子宮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