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5年最新資訊,台灣校園手機使用規範與未來政策趨勢主要呈現以下幾個重點:

1. 國中小學生手機集中保管,高中生彈性管理
教育部於2025年5月公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攜帶行動載具到校管理原則」草案,明訂國中小學生因未成年,手機等行動載具須由學校或各班集中保管,且需經校務會議審議通過。高中生則因具備較高自主管理能力,手機管理方式由家長、教師與學生代表共同議定,校內使用時間等細節可彈性調整,但同一學校內管理方式需一致,不得班班不同。

2. 政策目標:防範網路成癮與數位風險,強調理解與陪伴
教育部推動此政策主要是因應兒少網路使用時間增加與潛在風險,如網路成癮、不當內容暴露、學習與心理健康影響、網路霸凌等問題。政策強調不只是禁止,而是結合家長、學校與社會資源,推動數位素養教育,重視「理解與陪伴」。

3. 上課期間禁止使用手機,僅特定時段例外
修正草案明確規定上課期間禁止使用手機,手機由學校或班級統一保管,僅在特定時段可例外使用。此舉是為了避免手機干擾學生專注力,提升學習品質。

4. 與國際趨勢接軌
台灣此次政策與法國、紐西蘭、澳洲、美國等國家校園手機管理趨勢一致,這些國家多採取禁止或限制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的措施,以防範數位風險。


未來政策趨勢展望

  • 分階段、分年齡層管理:國中小與高中將採不同管理策略,強調適齡管理與家長參與。
  • 數位素養教育強化:除硬性規範外,將持續推動學生、家長與教師的數位素養教育,提升對網路風險的認知與應對能力。
  • 政策彈性與共識建立:高中手機管理將由親師生共同協商,強調校園內管理方式一致性,避免班級間差異過大。
  • 結合科技與監護責任:家長作為法定代理人,對未成年學生的手機使用負有監護責任,未來可能結合科技工具協助管理與監督。

總結來說,台灣校園手機使用規範正朝向「集中管理、分齡分階段、強調家校合作與數位素養教育」的方向發展,並與國際防範兒少數位風險的趨勢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