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資料,國內外校園手機使用管理政策主要可分為三種模式:全面禁用、適度限制、自律引導。以下是台灣與其他國家在校園手機管理上的比較:

項目 台灣政策(2025年新規) 其他國家政策範例
管理原則 依學生年齡與自我管理能力分階段管理,高中生與國中小生採不同模式 多數國家依據學生年齡及社會文化背景採取不同限制程度
高中生管理 需教師、家長、學生三方代表會議討論,學生代表比例須達1/3以上;下課與休息時間可彈性使用手機;校園內行動載具原則集中管理,具體方式由學校自主決定 例如日本東京都,高中生可攜帶手機,校長可決定使用規範,有學校設置手機存放櫃或電子管制系統限制上課使用
國中小生管理 採全校或各班集中保管,手機除緊急聯絡與學習需求外須關機;不需親師生三方會議,統一規劃管理模式 多數國家對低年級學生採取較嚴格限制,部分學校全面禁止課堂使用手機
學生參與權 高中生管理條例制定需有學生代表參與,保障學生意見;但政策公布後學生團體仍有反彈,呼籲限制應聚焦上課期間而非全校時間 部分國家強調學生自律與教育引導,鼓勵學生自主管理手機使用
配套措施 強化數位素養教育,與家庭溝通合作,建立生活作息與手機使用界線 透過家長、教師合作制定規範,部分學校設置專用手機存放區或電子管控系統

整體來看,台灣新政策強調分齡分階段管理,並重視學生參與與數位素養培養,採取較為嚴格的集中管理措施,尤其是國中小生手機多數時間須關機,與部分國家較為彈性的自律引導形成對比。其他國家如日本則較多採用校長自主決定及電子管控技術,允許學生在特定時段使用手機。

此外,台灣政策在推行過程中也面臨學生團體的質疑與抗議,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於手機管理與學生權益平衡的討論仍在進行中。


總結:

  • 台灣:分年齡階段管理,高中生有較多彈性與參與權,國中小生則集中保管並多數時間關機,強調數位素養與家庭合作。
  • 其他國家:多元管理模式並存,從全面禁用到自律引導不等,部分地區利用技術手段限制使用,較重視學生自主管理。

這些差異反映了各國對於學生手機使用的教育理念與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