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產後的身體調理與心理支持主要可從以下幾個面向進行:
身體調理
-
飲食調理
- 階段性飲食:
- 第1階段(小產後初期):重點是排出惡露、修復傷口,建議多攝取富含蛋白質和補血的食物,如雞肉、魚肉、豆製品(適量)、菠菜、黑木耳、紅豆等。
- 第2至3週:補血健脾,增添元氣,可開始攝取五穀類和中藥燉補。
- 第4週:進入調養尾聲,可開始熱補,如麻油、大補湯,但仍維持少油、少鹽原則。
- 飲食原則:避免刺激性、油膩、辛辣、冰冷食物,保持清淡、少油、少鹽、少糖,並採取少量多餐方式。
- 補充營養素:優質蛋白質(牛肉、雞肉、魚肉、豆製品)、補血食物(豬肝、菠菜、紅棗、龍眼肉)、維生素C(芭樂、奇異果、番茄)、鋅(牡蠣、蝦、蛋黃)和足夠水分(每天約2000c.c.)。
- 避免:酒精、米酒、麻油、薑、人參等刺激性食物。
- 階段性飲食:
-
運動與休息
- 小產後應多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 一般建議在無出血且身體狀況穩定後,休養2-3週即可開始適度運動,避免高強度運動,讓體力逐漸恢復。
-
醫療確認
- 調理前需由醫師確認胚胎已完全排出,手術流產者需完成藥物療程後再開始調養。
心理支持
- 小產後面臨的是「失去的課題」,心理上會經歷五個階段:否定期、憤怒期、討價還價期、憂鬱期、接受期。這是正常的心理防衛反應。
- 重要的是給自己時間和空間去面對與接受失去,並尋求家人、朋友或專業心理諮詢的支持,幫助情緒調適。
- 經歷失去的傷痛後,若能成功面對,這份經驗會內化成心中的力量。
總結:小產後的調理需從飲食、休息、運動三方面著手,並且重視心理調適,給予自己充分的時間和支持來恢復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