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恢復期常見問題包括腹直肌分離、骨盆底肌肉鬆弛、產後憂鬱、尿失禁、便祕、乳腺炎、產後疼痛(如子宮收縮痛、腰背痠痛)、會陰傷口癒合不良等。解決方案則涵蓋專業物理治療、凱格爾運動、適當的核心肌群訓練、良好飲食與生活習慣、傷口護理、心理支持及定期產後回診等。
具體常見問題與對應解決方法如下:
| 常見問題 | 主要症狀或成因 | 解決方案與建議 | 
|---|---|---|
| 腹直肌分離 | 腹部中線突起或凹陷,核心無力,腰痛、姿勢不良 | 避免劇烈腹部運動(如仰臥起坐),進行深層腹肌(Transversus Abdominis)訓練,諮詢物理治療師協助復健。 | 
| 骨盆底肌肉鬆弛 | 尿失禁、性生活不滿意、子宮脫垂風險增加 | 持續做凱格爾運動,必要時接受專業盆底肌物理治療,避免久坐,控制體重。 | 
| 產後憂鬱症 | 情緒波動、焦慮、抑鬱 | 尋求心理諮詢與支持,保持良好社交與休息,必要時接受醫療介入。 | 
| 尿失禁 | 尿液不自主漏出 | 凱格爾運動加強盆底肌,避免便祕,控制體重,避免久坐。 | 
| 便祕 | 排便困難,腹脹 | 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多喝水,保持規律排便習慣,必要時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通便藥物。 | 
| 乳腺炎 | 乳房紅腫熱痛、發燒 | 保持乳房清潔,正確哺乳姿勢與頻率,及時排空乳房,出現症狀應立即就醫。 | 
| 產後疼痛 | 子宮收縮痛、會陰痛、腰背痠痛、媽媽手(手腕肌腱炎) | 使用止痛藥物、適當休息、正確哺乳姿勢,物理治療,避免長時間抱嬰姿勢不當。 | 
| 會陰傷口癒合問題 | 傷口疼痛、硬塊、刺麻感 | 傷口保持清潔,避免感染,定期產後回診檢查,必要時醫療處理。 | 
| 腹部鬆弛 | 腹部肌肉彈性降低,體態改變 | 避免劇烈運動,循序漸進做腹部肌肉訓練,保持均衡飲食與充足睡眠。 | 
此外,產後恢復期約6-8週為產褥期,這段期間身體逐步修復,媽媽應注意休息、營養補充、心理調適及適度運動,並配合醫師建議進行產後回診,確保子宮及傷口恢復正常。
整體而言,產後恢復需多面向照護,包含身體肌肉功能恢復、傷口護理、心理健康維護及生活習慣調整,並建議在專業指導下進行復健與運動,以促進身體全面復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