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發炎疾病,又稱為嬰兒性濕疹或過敏性濕疹,主要與基因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

基本認識

  • 發病年齡:通常在一歲以前開始發病,約80%的病患在5歲前出現症狀。
  • 病因: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與免疫系統失調、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及過敏原致敏化有關。
  • 合併症:約有一半的異位性皮膚炎寶寶會合併過敏性鼻炎、氣喘,屬於異位性體質。

主要症狀

  • 皮膚乾燥粗糙:寶寶皮膚通常非常乾燥,質地粗糙。
  • 紅色癢疹:皮膚出現紅色或橘紅色的疹子,伴隨強烈搔癢,寶寶常因癢而抓破皮膚,嚴重時可能流血。
  • 濕疹變化
    • 急性期:皮膚發紅、滲出液、脫屑、結痂,甚至起水泡。
    • 慢性期:皮膚增厚、顏色變深、粗糙、苔蘚化(皮膚像苔蘚般變厚)。
  • 好發部位
    • 一歲以前:臉部(臉頰、下巴、耳前、髮際)、頭皮、脖子及四肢伸展處。
    • 一歲以後:分布擴大至四肢彎曲處,臉部症狀相對減輕。

臨床影響

  • 嚴重搔癢影響寶寶睡眠,甚至影響日常生活。
  • 反覆抓癢導致皮膚損傷,形成慢性濕疹。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與照護重點包括維持皮膚保濕、避免刺激物及適當用藥,並需長期追蹤與管理。


以上為寶寶異位性皮膚炎的基本認識與主要症狀,提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