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寶寶的藥物治療主要包括外用類固醇藥膏、免疫調節劑藥膏、口服抗組織胺,並搭配基礎的皮膚保濕與止癢緩解措施。止癢是治療的關鍵,因為減少搔抓可避免皮膚發炎惡化與感染。

具體治療與緩解方法如下:

  • 皮膚保濕:每天至少兩次使用不含香精、酒精、色素的保濕劑,洗澡後立即塗抹效果最佳。油膏或乳霜質地適合乾燥部位,乳液適合濕熱天氣。

  • 外用類固醇藥膏:是控制皮膚發炎的主要藥物,醫師會依寶寶年齡、病灶嚴重度及部位選擇適當強度。短期使用安全有效,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皮膚變薄、萎縮,需醫師指導下使用。

  • 免疫調節劑藥膏(如Tacrolimus):適用於臉部、頸部等敏感部位,抗發炎效果接近中效類固醇,且不會造成皮膚萎縮,初期可能有刺痛感,適合不願使用類固醇或類固醇效果不佳者。

  • 口服抗組織胺:用於緩解搔癢,尤其是新一代抗組織胺副作用較少(如嗜睡、口乾等),但止癢效果有限,且長期使用需謹慎。

  • 止癢藥膏:局部止癢效果快,但持續時間短,可避免過度搔抓,防止病灶惡化。

  • 感染控制:若因搔抓造成皮膚破損,需使用抗生素藥膏預防或治療感染。

  • 濕敷療法:搭配外用藥物,適用於急性發作或慢性修復期,能促進藥物吸收與舒緩症狀。

  • 日常照護:保持寶寶指甲短且清潔,避免穿刺激性衣物,避免曝曬,泡澡時水溫不宜過高,泡澡後立即塗抹保濕劑。

此外,對於中重度或難治療的異位性皮膚炎,部分醫師會考慮使用生物製劑等新療法,但需專業醫師評估。

所以,異位性皮膚炎寶寶的治療是多面向的,以保濕為基礎,配合適當的外用抗發炎藥物與止癢藥物,並注意感染預防與日常護理,才能有效控制症狀並減少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