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疹與異位性皮膚炎是兩種常見於嬰幼兒的皮膚問題,但它們在成因、症狀、好發部位及治療方式上有明顯差異。
口水疹與異位性皮膚炎的區別
項目 | 口水疹 | 異位性皮膚炎 |
---|---|---|
發作原因 | 口水長期接觸皮膚,唾液中的酵素刺激皮膚,摩擦與濕度增加皮膚受損風險。 | 遺傳體質、環境因素及免疫功能異常等多重因素。 |
症狀 | 皮膚泛紅、發癢,出現細微紅疹,可能有乾燥脫皮,嚴重時有小水泡。 | 皮膚乾燥、劇烈搔癢,出現紅斑、丘疹,皮膚可能裂開。 |
好發部位 | 口周、下巴、脖子,嚴重時可能擴散至胸部。 | 額頭、臉頰、頭皮、手肘、膝蓋等關節部位,並可能延伸至軀幹與四肢。 |
症狀持續時間 | 妥善護理後約1~2週可痊癒。 | 慢性且反覆發作,嚴重者可持續2~3年甚至更久。 |
治療建議
口水疹
- 保持乾燥清潔:勤擦拭口水,保持口周皮膚乾燥,避免唾液長時間接觸皮膚。
- 減少摩擦:避免嬰兒用手頻繁摩擦口周,使用柔軟布料保護皮膚。
- 保濕護理:使用溫和無刺激的保濕產品,減少皮膚乾燥與脫皮。
- 避免刺激物:避免使用含香料或酒精的護膚品。
- 必要時就醫:若出現嚴重紅腫、水泡或感染跡象,應尋求醫師診治。
異位性皮膚炎
- 長期保濕:每日使用適合嬰兒的保濕乳液,維持皮膚屏障功能。
- 避免過敏原:減少接觸已知過敏原與刺激物,如某些食物、塵蟎、寵物毛髮等。
- 控制搔癢:可使用醫師建議的抗發炎藥膏(如類固醇軟膏)來減輕症狀。
- 保持皮膚清潔:適當洗澡,避免過度清潔導致皮膚乾燥。
- 定期追蹤:異位性皮膚炎為慢性疾病,需定期由皮膚科醫師評估與調整治療方案。
小結
- 口水疹主要因口水刺激,症狀局限於口周及鄰近部位,通常短期內可改善。
- 異位性皮膚炎為慢性過敏性皮膚病,症狀較嚴重且範圍廣泛,需長期管理。
若家長發現寶寶皮膚紅疹,建議觀察紅疹位置與症狀,並諮詢專業醫師以確定診斷,避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