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食與膽結石風險的醫學觀點存在一定爭議,主要焦點在於斷食時間過長是否會增加膽結石形成的可能性。
主要醫學觀點與研究發現如下:
-
禁食時間過長與膽結石風險增加有關:一項研究指出,若過夜禁食超過12小時,患膽結石的風險會比禁食少於12小時者高約30%。例如,晚上7點吃完晚餐,隔天早上7點01分才吃早餐,就屬於高風險族群。
-
168斷食法(每日斷食16小時,進食8小時)可能增加膽結石風險:敏盛醫院副院長江坤俊指出,當人體長時間不進食時,膽囊不會收縮,膽汁中的膽固醇濃度會升高,容易形成膽固醇結石。膽固醇結石約占膽結石的80%,是最常見的類型。這意味著168斷食法對某些人(尤其是膽囊功能較弱者)可能增加膽結石風險。
-
間歇性斷食需謹慎:部分醫學觀點提醒,間歇性斷食雖有助減重和保健,但對於某些人群(如有膽囊疾病史者)可能增加膽結石風險,建議這類人群在實行斷食前應諮詢醫師。
綜合來看,斷食與膽結石風險的關聯主要在於:
- 長時間不進食導致膽囊長時間不收縮,膽汁中膽固醇濃度升高,促進膽結石形成。
- 斷食時間越長,膽結石風險可能越高。
- 對於有膽囊問題或膽結石病史的人,斷食尤其需要謹慎。
因此,醫學界對斷食與膽結石風險的爭議點在於如何平衡斷食帶來的健康益處與可能的膽結石風險,且建議個人根據自身健康狀況調整斷食方式,必要時尋求專業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