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汁的分泌機制與膽結石的形成有密切關係,主要可從膽汁成分及其分泌調控來理解。

膽汁分泌機制:

  • 膽汁由肝臟肝細胞持續分泌,經膽小管流入肝管,部分膽汁進入膽囊儲存。進食時,膽囊收縮,將濃縮的膽汁經膽總管排入十二指腸,幫助脂肪消化。
  • 胃泌素、胰泌素等激素透過血液循環調節膽汁分泌,促進膽囊收縮和膽管分泌水分、碳酸氫鹽,調節膽汁的成分與流動。
  • 膽汁主要成分包括膽鹽(有助脂肪乳化)、膽色素(決定膽汁顏色)、膽固醇及卵磷脂。膽鹽、膽固醇和卵磷脂的比例維持膽固醇溶解,防止結晶沉積。

膽結石形成與膽汁分泌的關係:

  • 膽結石是膽囊內膽汁成分沉澱形成的結石,主要成分為膽固醇結晶或鈣鹽沉澱。
  • 當膽汁中膽固醇過多,或膽鹽與卵磷脂比例失衡,膽固醇易從溶解狀態轉為結晶,形成膽結石。
  • 膽汁淤滯(如膽道阻塞、膽囊運動功能障礙)會改變膽汁成分,促進結石形成。
  • 生活習慣(久坐、便秘)、神經調控異常及妊娠期間荷爾蒙變化,均可能導致膽汁分泌異常或膽汁淤滯,增加膽結石風險。
  • 某些細菌感染(如大腸桿菌)會分解膽紅素,與鈣離子結合形成黑色素結石。

總結來說,膽汁的正常分泌與成分平衡是防止膽結石形成的關鍵。膽汁中膽固醇、膽鹽及卵磷脂比例失調,或膽汁流動受阻,均會促使膽結石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