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瓶性蛀牙的成因與預防如下:

成因

奶瓶性蛀牙的形成與一般蛀牙的原因相似,主要涉及四大要素:牙齒本身的脆弱性、致病微生物(主要是變形鏈球菌)、持續供應的碳水化合物(糖分)、以及時間

  • 牙齒因素:乳牙從出生約三個月開始萌發,牙齒表面尚未完全成熟,抵抗蛀牙能力較弱,且牙齒表面的天然溝隙容易成為細菌藏身之處。
  • 微生物因素:變形鏈球菌是造成蛀牙的主要細菌,嬰兒口中未長牙前細菌較少,但乳牙萌發後,若父母或照顧者有共用餐具或口對口餵食習慣,會將變形鏈球菌傳染給嬰兒。
  • 糖分因素:奶瓶中含有的牛奶、配方奶、果汁、蜂蜜等含糖飲料,長時間停留在牙齒表面,成為細菌發酵產酸的來源,酸性物質會侵蝕牙齒表面,造成蛀牙。
  • 時間因素:尤其是讓嬰兒含著奶瓶睡覺,糖分長時間接觸牙齒,增加蛀牙風險。

奶瓶性蛀牙最常侵犯的牙齒是上顎門齒,因為這些牙齒最早萌出,且口腔解剖結構使食物容易滯留在上唇與牙齒之間。


預防方法

奶瓶性蛀牙是可以預防的,主要措施包括:

  • 避免讓幼兒含著奶瓶睡覺,尤其是奶瓶中含糖飲料時。
  • 限制餵食次數,建議幼兒每天定時進食,最多六餐,兩歲後改為三餐正餐。
  • 保持口腔清潔,每天用紗布、棉花或手帕蘸白開水擦拭幼兒口腔,乳牙萌出後用軟毛牙刷刷牙。
  • 使用含氟兒童牙膏,在幼兒會吐水後,每天早晚用適量含氟牙膏刷牙,並由家長協助補刷。
  • 避免共用餐具或口對口餵食,減少細菌傳染給嬰兒。
  • 及早安排牙科檢查,在孩子長出第一顆牙齒後就應進行第一次牙科檢查,及早發現與處理問題。

這些措施能有效減少奶瓶性蛀牙的發生,保護幼兒口腔健康,避免因蛀牙造成的發音問題或牙齒排列不整齊等後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