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對母嬰健康的影響與醫師建議如下:
催生的適應症與目的
催生通常是在母體或胎兒狀況不佳時考慮進行,例如母親有糖尿病、高血壓、子癲前症、羊膜絨毛膜炎、敗血症等疾病,若控制不佳或狀況嚴重,為了保護母親健康,醫師會建議提早催生。
此外,若胎兒有生長遲滯或胎盤功能不佳,胎兒在子宮內的風險大於出生後,醫師也會考慮催生。其他情況如胎死腹中,也需催生以避免感染。
妊娠糖尿病導致胎兒過大(巨嬰症)時,為避免難產,醫師可能會建議催生。
催生的風險與可能併發症
催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包括:
- 宮縮過頻,導致胎兒缺氧、胎心音減速
- 子宮過度刺激,可能引發胎盤早期剝離、子宮破裂,影響胎兒血流
- 子宮收縮疲乏,增加大出血風險
- 肺水腫,尤其是有高血壓、心臟病的產婦,嚴重時需緊急剖腹產
- 細菌感染,特別是已破水的產婦,可能導致子宮內膜炎
不過,這些風險的發生機率相對較低,醫師會根據個別狀況嚴密監控,減少危險。
醫師的建議
- 催生應在醫師評估母嬰狀況後決定,非必要不宜隨意催生。
- 不適合催生的情況包括曾有子宮手術、骨盆畸形、胎盤植入異常、活躍期皰疹感染、子宮頸癌、胎兒畸形、胎位異常及胎兒窘迫等。
- 催生前醫師會評估胎兒成熟度及母體狀況,確保催生時機與方式安全。
- 產婦應了解催生的流程與可能風險,保持與醫療團隊良好溝通,減輕焦慮。
總結來說,催生是為了在母嬰健康風險較高時,透過醫療介入保障母嬰安全的手段,但需謹慎評估與監控,避免不必要的風險。醫師會根據個別情況給予專業建議,產婦不必過度擔心,但應充分了解相關資訊與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