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的時機與醫師評估標準主要依據孕婦及胎兒的狀況,常見的考量包括以下幾點:

  • 懷孕週數超過42週:一般懷孕40週為預產期,若超過42週仍未自然生產,胎盤功能可能開始老化,影響胎兒的營養與氧氣供應,增加胎兒風險,因此醫師會建議催生。

  • 胎兒生長遲滯或狀況不佳:若產檢發現胎兒生長遲緩(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或胎兒健康有異常,醫師會評估胎盤功能及其他因素,若判斷胎兒在子宮內的風險高於出生後,會考慮催生以保護胎兒健康。

  • 母體健康狀況不佳:若孕婦有糖尿病、高血壓、子癲前症、羊膜絨毛膜炎、敗血症等嚴重疾病,且控制不佳,可能影響胎兒氧氣與養分供應,醫師會考慮提早催生以保障母嬰安全。

  • 胎死腹中:若不幸發現胎兒已死亡,必須進行催生以避免子宮感染,保護孕婦健康。

醫師在決定催生時,會根據孕婦的身體狀況、胎兒成熟度及風險評估,並與孕婦充分溝通,權衡催生的利弊。催生通常使用催產素藥物,從低劑量開始,持續監測子宮頸狀況,整個產程可能需3至5天才能完成。

所以,催生的標準主要是為了避免胎盤功能退化帶來的胎兒風險、處理母體疾病影響、胎兒生長異常或胎死腹中等緊急狀況,醫師會依據這些情況評估是否需要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