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的風險與安全性評估主要可從以下幾個面向來理解:

催生的安全性

  • 根據2018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一項大規模研究,對於低風險的第一胎產婦,在39週左右進行催生,與等待自然產相比,催生組的新生兒死亡及嚴重併發症比例較低(4.3% vs 5.4%),剖腹產率也較低(18.6% vs 22.2%),且產婦的疼痛感受較輕微,顯示催生在適當時機和適當對象下是安全且有益的。

催生的風險

  • 催生可能增加待產時間,因為催生藥物需要時間發揮效果,平均待產時間約為20小時,比自然產的14小時長。
  • 有子宮疤痕(如前次剖腹產或子宮肌瘤切除)者催生風險較高,可能導致子宮破裂或緊急剖腹產,需謹慎評估。
  • 催生藥物可能引起子宮過度收縮,導致胎兒窘迫或其他併發症,特別是有急產史的孕婦需特別注意。
  • 若胎兒生長遲滯合併胎兒窘迫,催生不適合,應直接剖腹產。

催生的適應症

  • 過期妊娠(如超過42週)是催生常見指標,因胎兒在子宮內過久,死亡風險增加。
  • 無產兆且足月的孕婦,尤其是39週左右,催生可降低胎兒及產婦併發症。
  • 催生前需評估子宮頸狀況,若子宮頸不佳,需先用藥物軟化子宮頸。

催生與引產的區別

  • 催生是指產婦已進入產程但宮縮不足,透過藥物增強宮縮。
  • 引產是指產婦尚無產兆,醫師透過藥物誘發產兆開始生產。

總結:

催生在適當的孕婦族群(如低風險足月孕婦)及適當時機下,整體是安全且能降低新生兒及產婦併發症的,但仍有增加待產時間及子宮過度收縮等風險。若孕婦有子宮疤痕、胎兒生長遲滯或急產史,催生風險較高,需醫師詳細評估並與孕婦充分討論。因此,催生的安全性與風險評估需個別化,並由專業醫療團隊密切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