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後產程進展緩慢(產程遲滯)的處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 改善產婦姿勢與活動
- 建議產婦多下床走動,變換姿勢(如左側躺、坐產球、模擬青蛙張腿並旋轉骨盆),利用地心引力促進胎頭下降,刺激子宮頸軟化與擴張。
- 避免平躺,因為平躺會壓迫下腔靜脈,影響血液回流,最好保持左側臥姿。
- 透過聽音樂、淋浴、冷熱敷尾椎等方式放鬆身體,減少肌肉阻力,有助產程推進。
2. 藥物介入
- 使用催產素(Oxytocin)點滴或催生針,促進子宮收縮。
- 透過陰道塞入前列腺素藥劑(如前列腺素E1或E2),促進子宮頸軟化與收縮。
- 內診時可讓羊膜從子宮頸剝離,刺激前列腺素分泌,幫助子宮頸擴張。
3. 人工破水
- 醫師可進行人工破水,破除羊膜囊,促進產程加速,同時可監測胎兒狀況,避免胎便吸入等風險。
4. 減痛分娩
- 減痛分娩(硬脊膜外麻醉)可讓產婦「中場休息」,減少疼痛與肌肉緊繃,保存體力,促進骨盆底肌肉放鬆,有助產程進展。
5. 綜合評估與決策
- 若以上措施無效,醫師會評估子宮收縮強度、骨盆條件及胎兒狀況,決定是否增加催產藥物劑量、繼續觀察等待,或考慮剖腹產。
總結來說,處理產程進展緩慢的策略是先從非藥物方式促進胎頭下降與子宮頸擴張,搭配藥物催產與人工破水,必要時使用減痛分娩協助產婦保存體力,最後根據臨床狀況決定是否手術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