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睡眠震盪期(又稱睡眠倒退期)是指寶寶原本穩定的睡眠模式突然出現變化,夜醒頻繁、小睡時間縮短,讓家長感到困擾的階段。其時間範圍與特徵及家長應對方式如下:

寶寶睡眠震盪期的時間範圍

  • 6-8週(約1.5-2個月):較不明顯,部分寶寶會出現。此時新生兒的褪黑激素逐漸消失,開始自行產生,睡眠日夜節律開始建立,睡眠模式由「吃飽睡、睡飽吃」轉變。
  • 3-4個月:最明顯且常見的睡眠震盪期。寶寶的睡眠週期由兩段變成四段,睡眠模式更接近成人,導致夜醒頻繁、小睡時間變短。此外,這時期寶寶開始學習翻身,動作發展也影響睡眠。
  • 8-10個月:俗稱「八個月睡眠震盪期」,範圍約在八到十個月之間。這段期間寶寶可能面臨作息轉換,睡眠不穩定。

睡眠震盪期的主要原因

  • 睡眠週期變化:寶寶從簡單的兩段睡眠週期轉變為四段,睡眠階段更多,夜醒次數增加。
  • 大動作發展:如翻身、爬行等動作學習,會干擾睡眠品質。
  • 生理與心理發展:寶寶的生理時鐘、認知能力提升,對環境敏感度增加,影響睡眠。

家長生存指南

  • 保持睡眠環境穩定:白天與夜晚保持適當的光線區分,夜晚保持黑暗,幫助寶寶建立日夜節律。
  • 維持原有入睡方式:不論寶寶是自行入睡或需要哄睡,震盪期不建議突然改變或加強哄睡方式,以免形成不良習慣。
  • 觀察作息變化:若寶寶連續幾天無法在原本時間入睡,可能是作息需要調整,家長應適度調整睡眠時間。
  • 避免過度餵奶安撫夜醒:夜醒不一定是餓了,過度餵奶可能養成夜奶習慣,反而影響長期睡眠。
  • 保持耐心與彈性:睡眠震盪是暫時現象,專注培養長期健康睡眠習慣,度過震盪期後寶寶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總結來說,寶寶睡眠震盪期多發生在6-8週、3-4個月及8-10個月左右,主要因睡眠週期變化與大動作發展所致。家長應保持穩定的睡眠環境與作息,避免改變哄睡方式,耐心陪伴寶寶度過這段短暫的挑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