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爸爸媽媽迎接新生兒了嗎?
孩子在半夜總是很難以入睡,是新生兒父母經常面對的挑戰。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不同月齡,甚至隨著月齡增加而加重。
我們在下面深入探討三個常見原因及其解決方案,幫助父母更有效地改善孩子的睡眠。
1. 環境因素的干擾
光源:直接影響寶寶的睡眠,甚至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如果房間有亮光,或是房間不夠暗,都會直接影響寶寶。
褪黑激素(Melatonin)是一種由松果體(一個位於大腦的小腺體)分泌的荷爾蒙,主要負責調節人體的睡眠-清醒週期(也稱為生理時鐘或晝夜節律)。褪黑激素有什麼功效呢?
- 調節睡眠: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會隨著光線的變化而改變——在黑暗環境中分泌增加,幫助人入睡;在白天分泌減少,促進清醒。
- 生理時鐘調節:它幫助人體適應日夜交替的節律,比如在跨時區旅行中緩解時差(Jet Lag)。
- 抗氧化作用:具有抗氧化特性,可以幫助中和體內的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
- 調節其他荷爾蒙:褪黑激素還可能參與免疫功能、體溫調節和其他內分泌系統的平衡。
而褪黑激素對於產生睡意至關重要。滿6~8週後的嬰兒,無論夜間長睡還是白天小睡,都建議在全黑的環境中進行,幫助寶寶進入睡眠狀態。
聲音:是更不好控制的環境因素,尤其是台灣的房子密集,鄰居聲響或車輛噪音都可能會驚嚇寶寶。月齡小的寶寶可以用50分貝以下白噪音,距離寶寶2公尺遠,有助於安撫寶寶。如果長期暴露在外界噪音,可以試著關閉窗戶。
溫度: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寶寶喜歡室內溫度低的環境,寶寶喜歡20~22℃之間的溫度。睡眠過程中,體溫會自然下降,有助於進入深層睡眠。因此,環境溫度過高或穿著過多都可能影響睡眠品質。千萬不要讓寶寶過熱,會直接影響睡眠喔。
2. 睡眠時機選擇不當
寶寶放床的時機也很重要,直接影響寶寶是否能順利入睡。當孩子出現以下睡意信號時,應開始睡眠儀式並準備放床:
- 揉眼睛
- 打哈欠
- 眼皮沉重、目光呆滯
- 活動力降低、動作變慢
- 注意力分散
- 吸吮力道變弱或變慢
- 顯得安靜或無精打采
記得不要等寶寶累壞了才放床,若錯過最佳放床時機,孩子可能進入過度疲勞狀態。過度疲勞狀態有以下表現:
- 用力揉眼睛
- 用力揉耳朵
- 急躁易怒
- 大聲哭鬧
寶寶長大後,睡意信號會變得不明顯,所以要盡快讓寶寶進入規律的作息。
3. 身體不適
若孩子平時入睡順利,但最近出現困難,應先排查是否存在身體不適。例如腸胃不適、長牙或感冒等短期因素均可能影響睡眠。解決這些問題後,睡眠通常會恢復正常。
孩子難以入睡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環境干擾、放床時機不對、身體不適、發展期影響及哄睡方式不當。了解這些原因並採取相應策略,能幫助父母更輕鬆地應對孩子的睡眠問題,也讓全家獲得更高品質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