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睡眠不規律的原因與常見現象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生理發展未成熟

  • 新生兒大腦尚未完全發展,尤其是控制睡眠的褪黑激素分泌尚未穩定,因此寶寶難以分辨白天與黑夜,導致睡眠時間不固定,容易出現睡眠倒退期,特別是在1-2個月大時最為明顯。
  • 新生兒的睡眠週期與成人不同,只有淺睡眠與深睡眠兩個階段,淺睡眠時間較長,容易被驚醒,且需要較多時間進入深睡眠,造成睡眠不安穩。

2. 環境因素影響

  • 光線:過亮的環境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影響寶寶入睡,建議使用昏黃燈光或全黑環境來幫助寶寶放鬆入睡。
  • 溫度:新生兒體溫較成人高,穿太多衣物會悶熱不舒服,影響睡眠品質。
  • 噪音:外部噪音如馬路聲、鄰居聲等會干擾寶寶睡眠,適當使用白噪音有助於穩定睡眠。

3. 生理需求與不適

  • 肚子餓、尿布濕或不舒服、脹氣、發燒、搔癢等身體不適都會讓寶寶難以安穩入睡。
  • 新生兒新陳代謝快,容易感覺不適,這些生理因素是常見的睡眠中斷原因。

4. 睡眠倒退期

  • 新生兒在不同月齡階段會經歷睡眠倒退期,如3-4個月大時,睡眠模式從2階段轉變為4階段,導致睡眠不安穩、頻繁醒來。
  • 5-7個月大時,寶寶仍在適應睡眠階段轉換,可能出現疲累、哭泣等睡眠問題。

常見現象

  • 睡眠時間不固定,白天夜晚睡眠無明顯區分。
  • 容易在淺睡眠階段被驚醒,頻繁醒來。
  • 哭鬧、難以安撫入睡。
  • 對環境變化敏感,如光線、溫度、噪音等。

建議

  • 創造適合的睡眠環境:昏暗燈光、適宜溫度、使用白噪音。
  • 注意寶寶生理需求:定時餵奶、保持尿布乾爽、觀察是否有不適。
  • 理解睡眠倒退期的正常性,耐心陪伴與調整。

這些因素綜合影響新生兒的睡眠規律,父母可從環境與生理需求兩方面著手,幫助寶寶建立較穩定的睡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