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期間常見的營養不良症狀

化療期間,由於藥物對正常細胞(尤其是消化道黏膜)的影響,患者常出現多種營養不良相關症狀,這些症狀若未能及時發現與處理,可能導致體重減輕、免疫力下降、治療效果不佳,甚至被迫中斷療程。

常見症狀包括:

  • 食慾不振與厭食:化療藥物常導致味覺改變、噁心、嘔吐,進而影響進食意願,造成熱量與蛋白質攝取不足。
  • 體重減輕:因進食量減少、吸收不良或腹瀉,患者體重可能快速下降,一週減少0.5~1公斤並不罕見。
  • 黏膜損傷與吞嚥困難:口腔、食道、胃腸道黏膜受損,導致疼痛、潰瘍、吞嚥困難,進一步影響進食與營養吸收。
  • 腹瀉或便秘:化療可能引起腸胃功能紊亂,造成腹瀉或便秘,影響營養素的吸收與利用。
  • 疲勞與虛弱:營養攝取不足導致體力下降、活動力減弱,影響日常生活與治療耐受性。
  • 免疫力下降:營養不良會削弱免疫系統,增加感染風險,延緩傷口癒合。
  • 惡病質(Cachexia):晚期可能出現肌肉與脂肪組織流失、極度虛弱、生活品質嚴重下降的惡病質狀態。

早期識別營養不良的指標

臨床上可透過以下方式早期發現營養不良風險:

  • 體重監測:每週至少記錄一次體重,若體重持續下降(尤其一週減少超過原體重5%),需高度警覺。
  • 進食狀況觀察:留意食慾、進食量、吞嚥困難、口腔潰瘍、味覺改變等進食相關問題。
  • 症狀追蹤:噁心、嘔吐、腹瀉、便秘、疲勞等化療常見副作用,若持續或加重,應及早介入。
  • 血液檢查:血中白蛋白、前白蛋白等營養指標下降,可輔助判斷營養狀態。
  • 生活品質與活動力:患者若出現明顯體力衰退、活動力下降,也可能是營養不良的早期表現。

營養不良的影響與處理原則

營養不良會降低治療效果、增加感染風險、延長住院天數,甚至影響存活率。早期識別並介入營養支持(如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少量多餐、必要時使用營養補充品或管灌飲食),有助於維持體力、促進組織修復、提升治療耐受性與生活品質。

「癌症病友在治療的過程中極需要有均衡的營養,然而食慾不振卻是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而形成所謂的『惡病質』。」

小結

化療期間營養不良症狀多元,早期識別需結合體重變化、進食狀況、臨床症狀與生化指標。醫護人員與家屬應密切觀察,必要時尋求營養師協助,以確保患者獲得足夠營養,支持治療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