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語言發展遲緩與手勢溝通能力的關聯
語言發展遲緩是指兒童在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上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這類兒童在口語發展上可能面臨挑戰,但研究顯示,手勢溝通(如指物、揮手、點頭等非口語表達方式)在他們的溝通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手勢溝通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的影響
- 提升溝通意圖與能力:手勢溝通教學介入能顯著提升語言發展遲緩幼兒的主動與被動溝通行為,並減少不合宜的溝通行為。這表示,即使口語能力有限,幼兒仍能透過手勢表達需求、分享經驗,進而與他人建立互動。
- 促進語言及口語發展:手勢溝通不僅是過渡工具,還能作為語言學習的橋樑。研究指出,適當發展手勢溝通有助於建立父母與幼兒的溝通管道,減少照顧者的挫折感,並間接促進幼兒口語能力的學習。
- 改善社交互動:手勢溝通能力的提升,有助於幼兒與同儕的社交互動,間接改善其人際關係。
研究證據與介入成效
- 介入研究:針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進行的單一受試研究顯示,經過8週手勢溝通教學後,幼兒的主動與被動溝通行為有顯著進步,不合宜溝通行為則有減少趨勢。
- 維持效果:雖然主動溝通行為的進步在介入結束後未必能長期維持,但被動溝通行為的改善與不合宜溝通行為的減少則有較好的維持效果。
- 自然情境教學:在自然情境中結合手勢溝通教學,幼兒所獲得的語言能力較能擴展與維持。
實務建議
- 早期介入:對於語言發展遲緩的幼兒,建議及早引入手勢溝通訓練,作為促進溝通與語言發展的輔助策略。
- 家長參與:鼓勵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回應幼兒的手勢,並適時加入簡單詞彙,幫助幼兒連結手勢與語言。
- 專業評估與指導:若發現幼兒有語言發展遲緩跡象,應尋求語言治療師等專業人員評估,並制定個別化的手勢溝通介入方案。
小結
手勢溝通能力與語言發展遲緩幼兒的溝通效能密切相關。適當的手勢溝通介入不僅能提升幼兒的溝通意圖與能力,還能促進口語發展、改善社交互動,並減輕照顧者的壓力。因此,手勢溝通應被視為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早期介入的重要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