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語言發展遲緩與手勢發展的觀察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手勢的出現與運用時間:一般嬰幼兒在9至16個月大時,會逐步學會多種手勢,如搖頭、伸手、拍手、飛吻等,這些都是重要的發展里程碑。若寶寶在此階段未能出現或運用這些基本手勢,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
-
手勢與語言的結合能力:嬰幼兒能透過手勢理解詞語含義,並在言語能力尚未成熟時,用手勢表達想法,促進溝通。若寶寶無法利用手勢來輔助表達,可能顯示語言發展有困難。
-
主動與被動溝通行為的觀察:針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手勢溝通教學介入後,主動溝通行為、被動溝通行為的變化是重要指標。研究顯示,手勢教學能顯著提升被動溝通能力,並減少不合宜溝通行為,這些變化有助於評估語言發展狀況。
-
手勢的複雜度與多樣性:隨著年齡增長,嬰幼兒手勢會越來越複雜,例如會用手勢表示“沒有了”或“打電話”等具體意義。若手勢發展停滯或缺乏多樣性,也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指標。
-
家長與照護者的互動觀察:家長在與寶寶互動時,應多使用手勢配合語言,觀察寶寶是否能模仿及回應。缺乏這種互動反應,可能提示語言及社交發展遲緩。
綜合以上,透過觀察嬰幼兒在不同年齡階段是否能達到相應的手勢發展里程碑,並結合主動與被動溝通行為的變化,可作為評估語言發展遲緩的重要指標。若發現異常,建議及早尋求專業評估與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