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語言發展遲緩的警示包括:

  • 一歲:不會發出「爸爸」、「媽媽」等簡單語音,不會模仿簡單聲音或動作(如拍手、揮手再見),對大聲音反應遲鈍,過於安靜。
  • 一歲半:不會放手走路,不會自己拿杯子喝水,無法有意義地叫爸爸媽媽,無法表達需求。
  • 兩歲:不會說兩個字合併的簡單句子(如「媽咪抱抱」),詞彙量明顯少於同齡兒童,無法模仿做家事,不會跑或爬樓梯,無法堆積木。
  • 三歲以上:語法錯誤頻繁,敘事能力差,難以跟隨指令或參與集體活動,口吃或發音問題嚴重影響溝通。

這些警訊若持續存在,可能表示語言理解或表達能力明顯落後,造成溝通困難。

早期介入建議

  • 及早尋求專業評估(如語言治療師、兒童發展醫師)是關鍵,尤其在4-5歲前發現語言障礙時。
  • 早期語言治療能利用幼兒大腦神經可塑性,促進新的神經連結形成,提升語言能力。
  • 介入可避免語言問題固化,減少次發性學習困難、社交障礙及心理行為問題。
  • 介入方法包括核心反應訓練(PRT)等,能增進語言理解與表達,降低非慣例性溝通及攻擊行為。
  • 家長應多與寶寶互動,鼓勵發聲、模仿和社交性發聲,促進語言發展。

所以,家長若發現寶寶在上述年齡階段語言發展有明顯落後,應及早尋求專業評估與介入,才能有效改善語言發展遲緩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