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或高風險寶寶在手勢與語言發展上,通常會比足月寶寶有較慢或較特殊的表現,但手勢發展仍是語言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手勢發展特點:

  • 一般嬰兒在9至16個月間會逐步學會多種手勢,如「給予」、「搖頭」、「伸手」、「拍手」、「指向」等,這些手勢是語言發展的前兆和基礎。
  • 早產兒或高風險寶寶雖然語言發展可能較慢,但他們的手勢發展往往仍會出現,只是進度可能較緩慢。
  • 手勢的種類與使用頻率,尤其是能否出現「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眼神接觸、以及有來有往的互動模式(turn-taking),是評估語言發展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標。
  • 若寶寶在1歲左右手勢發展不多,且缺乏表情與互動,可能需要及早接受語言治療評估。

語言發展特點:

  • 早產兒或高風險寶寶的語言出現時間通常較晚,但透過手勢的輔助,他們仍能逐步建立溝通能力。
  • 手勢不僅是語言的前兆,也能補足語言不足,例如用手勢表達「沒有了」或「要打電話」等較抽象的意思。
  • 研究指出,嬰兒在9-16個月的手勢使用情況,可以預測兩年後的語言能力,顯示手勢發展與語言能力密切相關。

總結來說,早產兒或高風險寶寶在手勢與語言發展上可能較遲緩,但手勢的出現與互動行為仍是重要的發展指標。家長與照顧者應多利用手勢與寶寶互動,並觀察寶寶是否有眼神接觸、共同注意力及互動模式,若發現手勢與語言發展明顯落後,建議及早尋求專業評估與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