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觀察寶寶手勢與語言發展的互動行為,可以從以下幾個重點著手:

  • 觀察寶寶使用手勢的種類與頻率:9至16個月大的寶寶會逐步學會多種手勢,如搖頭表示「不要」、伸手表示「要」、拍手表示開心、飛吻表示道別等,這些都是重要的發展里程碑。家長可留意寶寶是否能使用這些符合年齡的手勢來表達需求或情緒。

  • 觀察寶寶是否用手勢來輔助語言溝通:寶寶在語言能力尚未成熟時,會用手勢來表達想法,這是語言發展的前驅行為。家長可注意寶寶是否會用手指指物、比手勢來引起注意或表達需求,並觀察寶寶是否能理解大人配合語言的手勢。

  • 家長主動使用手勢與語言結合互動:家長在與寶寶互動時,應多使用手勢配合語言,幫助寶寶理解詞語含義,促進寶寶模仿與學習手勢,進而推動語言發展。例如說「喝水」時做出喝水的手勢,讓寶寶建立語言與手勢的連結。

  • 觀察寶寶的非語言溝通行為:除了手勢,寶寶的身體動作(如揮手表示不要)、頭部動作(點頭、搖頭)、臉部表情及眼神等,也是重要的溝通線索。家長可透過這些非語言訊號了解寶寶的需求與情緒。

  • 及早發現發展異常並尋求專業協助:若寶寶在適齡階段未能使用基本手勢,或手勢與語言發展明顯落後,可能是發育遲緩的警訊。家長應及早觀察並諮詢專業人員,以便及時介入。

總結來說,家長透過細心觀察寶寶是否能運用年齡相符的手勢,並結合語言互動,能有效促進寶寶語言發展,並及早發現可能的發展問題,為寶寶提供適切的支持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