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AD)與濕疹的診斷與治療方法如下:
診斷方法
- 異位性皮膚炎是濕疹的一種特殊類型,主要特徵是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炎症,伴隨嚴重搔癢,常見於嬰兒及兒童期。
- 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症狀與病史,目前沒有單一的血液檢查或病理檢查能直接確診。
- 皮膚科醫師通常根據以下四大原則判斷:
- 皮膚會癢
- 反覆性濕疹
- 典型分佈位置(如手腳彎曲處、皮膚皺摺處如脖子、手窩、腳窩)
- 家族有過敏性體質(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
- 其他輔助診斷標準包括皮膚乾燥、苔癬化(皮膚增厚)、反覆發作超過6個月以上。
臨床表現
- 嬰兒期多發於臉頰、頸部、前額、頭皮,冬季皮膚乾燥、發紅、脫皮。
- 成人及兒童則多見於肘窩、膝窩等皮膚皺摺處。
- 皮膚極度乾燥且搔癢,夜間尤甚,影響睡眠。
治療方法
- 基礎治療:保持皮膚保濕是最重要的,避免乾燥及刺激物(如塵蟎、黴菌、汗水)。
- 藥物治療:
- 急性發作期主要使用局部類固醇藥膏,醫師會根據病情調整藥膏強度。
- 中重度患者可使用免疫調節劑(如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及光照療法。
- 部分患者可使用生物製劑,尤其對傳統治療反應不佳者,能有效減輕癢感及改善皮膚病灶。
- 避免誘發因素:如寒冷乾燥氣候、過敏原、過度清潔等。
- 長期管理:異位性皮膚炎為慢性疾病,需持續保濕及定期追蹤,避免反覆發作。
濕疹與異位性皮膚炎的關係
- 濕疹是一大類皮膚炎症的總稱,異位性皮膚炎是其中一種特定類型,具有過敏體質背景及典型的慢性反覆發作特徵。
所以,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依賴臨床症狀與病史,治療以保濕為基礎,配合局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及必要時的生物製劑,並避免誘發因素以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