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的特徵處理建議如下:

異位性皮膚炎的特徵

  • 極度搔癢:異位性皮膚炎最主要的特徵是奇癢難耐,常在疹子出現前即有搔癢感,且夜間特別嚴重,影響睡眠品質。
  • 皮膚病灶變化:初期皮膚呈紅色,長期反覆搔抓後,皮膚會變得粗糙、失去光澤,顏色逐漸轉為褐色。
  • 年齡相關分布差異
    • 嬰兒期:急性病灶,分布於頭皮、臉、耳朵、軀幹及關節伸側,尿布覆蓋處通常不受影響。
    • 兩歲以上兒童:慢性局部性病灶,皮膚乾燥且開始苔癬化,常見於關節屈側。
    • 青少年與成人:病灶分布廣泛,局部多見於眼周、手部、關節屈側及頭頸部,且多呈對稱性。
  • 其他特徵:皮膚乾燥、手腳掌紋路深且明顯,血液中免疫球蛋白E(IgE)常升高,可能合併食物過敏、過敏性鼻炎及氣喘。
  • 皮膚保水功能差:患者皮膚保水能力較差,皮膚乾燥使表皮屏障功能受損,易受外界刺激加重病情。

處理建議

  • 保濕是基礎:建議患者勤擦保濕劑,尤其在洗澡後皮膚仍含水時立即塗抹,保持皮膚濕潤是控制病情的基本功。傳統保濕劑如凡士林雖油性強且不易過敏,但可能不透氣,需視個人情況選擇適合的產品。
  • 局部類固醇藥膏:短期使用局部類固醇藥膏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但需在皮膚科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副作用。使用時需考慮藥膏強度、基劑特性、患者年齡及皮膚部位。
  • 抗組織胺藥物:可用於減輕搔癢症狀,幫助患者改善睡眠。
  • 避免過敏原與情緒管理:保持情緒穩定,遠離花粉、寵物、塵螨等過敏原,有助減少發病機會。

綜合以上,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重點在於控制搔癢、維持皮膚屏障功能及避免誘發因素,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