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居住需求與交屋時間對選擇房型有明顯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居住需求趨向小宅化與房型選擇改變
近年來,台灣因高房價壓力與生活方式改變,房屋面積逐漸縮小,尤其是2房型住宅需求大幅增加,從2014年的20%提升到2023年的32%,而3房、4房需求則相對下降。這反映出小家庭、單身族群或年輕購屋者更傾向選擇小坪數、低房間數的房型,以符合經濟能力與生活需求。 -
交屋時間與市場供需影響房型選擇
交屋潮會影響市場供給,進而影響租金與購屋需求。若交屋潮集中在某些房型(如小宅或特定區域),會使該類房型供給增加,可能導致租金下跌或購屋選擇更豐富。反之,若市場需求強勁,交屋潮則能緩解供不應求的壓力,但不一定改變房型偏好。 -
人口結構變化與特殊住宅類型興起
少子化與高齡化影響下,台灣房市出現多元住宅類型,如共居型住宅、銀髮友善住宅、智慧型住宅等,這些新型態住宅滿足不同年齡層與生活需求,進一步影響購屋者對房型的選擇。 -
居住環境與改善策略影響調整行為
根據研究,若住戶對現有住宅的內部環境不滿意,傾向改善現有房屋;若對鄰里服務不滿意,則較可能選擇搬遷。住在都市區、收入較高者更傾向搬家而非改善,這也會影響他們對房型的選擇與調整時機。
綜合來看,台灣購屋者因應居住需求與交屋時間的變化,普遍傾向選擇較小坪數、2房為主的房型,且交屋潮會影響市場供需平衡,進而影響房型選擇與租金走勢。此外,人口結構與生活型態的變遷也促使房型多樣化,滿足不同族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