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的類型與腹瀉症狀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能協助判斷腹瀉的病因及嚴重程度。一般來說:

  • 發炎型腹瀉常伴隨急性下腹部絞痛、解便時肛門疼痛、發燒、血便及全身不適,提示可能有感染或發炎性腸病(如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這類腹痛通常較劇烈且持續,且腹瀉可能帶血或膿液。

  • 非發炎型腹瀉多伴隨上消化道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痛多為右下腹絞痛,常見於腸激躁症,腹痛多在排便後緩解,且無血便或夜間腹瀉。

  • 腹痛位置與性質對診斷有幫助:局限性且持續的腹痛,伴隨壓痛和反彈痛,提示可能有急性腹膜炎或嚴重感染。上腹部疼痛多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相關,疼痛可能在空腹或餐後加劇,與感染性腹瀉的下腹絞痛不同。

  • 腹瀉持續時間也是判斷依據:急性腹瀉(少於2週)多因感染引起,慢性腹瀉則需考慮慢性炎症、腸道功能異常或其他系統性疾病。

  • 嚴重腹痛合併腹瀉,尤其伴隨高燒(>38.5°C)、血便、脫水或持續超過3天,應立即就醫,避免嚴重併發症。

所以,腹痛的部位、性質、伴隨症狀(如血便、發燒)、腹瀉的型態與持續時間,都是臨床判斷腹瀉病因及嚴重程度的關鍵指標,有助於區分感染性、發炎性及功能性疾病,並指導後續治療與轉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