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後的子宮復原過程惡露有密切關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子宮復原過程

    • 生產後第一天,子宮底約在肚臍水平位置,之後每天下降約一指寬。
    • 約在產後十天,子宮會回到骨盆內,無法在腹部觸摸到子宮。
    • 大約在產後六週,子宮可恢復到懷孕前的大小和形狀。
    • 剖腹產後因為有手術傷口,子宮按摩較不方便,但子宮收縮仍是促進復原的重要因素。
  • 惡露的形成與變化

    • 惡露是產後子宮內膜脫落的分泌物,正常情況下會由暗紅色逐漸轉為淺紅色,最後變成黃色,量也逐漸減少。
    • 剖腹產時,醫師會在手術中清除子宮腔內的胎膜和胎盤,因此剖腹產後的惡露量通常比自然產少且較快乾淨。
    • 雖然惡露量較少,但剖腹產後仍會有惡露,只是呈現滴滴答答的狀態,且時間可能較長。
  • 子宮按摩與惡露排出

    • 子宮按摩有助於促進子宮收縮,幫助惡露排出,預防子宮收縮不良引起的出血。
    • 剖腹產因傷口限制,按摩子宮較不容易,需特別注意子宮復原狀況,若子宮仍大且軟,有壓痛感,可能是復原不良的徵兆,需就醫。

所以,剖腹產後子宮復原的速度與自然產相似,但因手術清除子宮腔內物質,惡露量較少且較快減少。子宮復原過程中,惡露是子宮內膜脫落的自然表現,透過子宮收縮促進惡露排出,有助子宮恢復至孕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