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壓與子癇前症的風險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重點:

1. 早期篩檢與風險評估

  • 在孕早期(第1孕期)進行唐氏症篩檢時,同時利用超音波測量子宮動脈血流阻力,並抽血檢測胎盤生長因子及懷孕相關蛋白質A(PAPP-A),結合孕婦的年齡、體重、胎次、病史及血壓數據,計算子癇前症風險值。
  • 若風險值高(如大於1/200),醫師會建議孕婦提早回診並開始低劑量阿斯匹靈治療,以降低子癇前症發生率。

2. 血壓監測與藥物控制

  • 妊娠高血壓是子癇前症的重要前驅症狀,孕婦需定期監測血壓,並依醫囑規律服藥控制血壓,避免病情惡化。
  • 血壓控制穩定能有效減少子癇前症及其併發症的風險。

3. 監測胎兒狀況與孕婦症狀

  • 定期超音波檢查胎盤及胎兒生長狀況,監測胎心音及胎動,及早發現胎兒生長遲滯或缺氧的跡象。
  • 孕婦若出現持續頭痛、水腫、視力模糊、腹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因為這些可能是子癇前症惡化的警訊。

4. 綜合孕期照護與衛教

  • 提供孕婦完整的衛教,包括疾病認識、症狀警示及生活調整建議。
  • 高風險孕婦需增加產檢頻率,從每兩週增加至每週,密切追蹤病情變化。

5. 預防與治療策略

  • 低劑量阿斯匹靈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預防子癇前症藥物,尤其適用於高風險孕婦。
  • 嚴重病例可能需住院觀察,並視情況安排早期引產或剖腹產以保障母嬰安全。

子癇前症的病理機轉與危害
子癇前症與胎盤血管發育異常有關,導致胎盤血流不足,胎兒營養和氧氣供應受限。母體因血管收縮而血壓升高,伴隨蛋白尿、水腫,嚴重時肝腎功能受損,甚至引發癲癇發作,威脅母胎安全。


綜合以上,妊娠高血壓與子癇前症的風險管理重點在於早期篩檢、規律監測血壓與胎兒狀況、適時用藥預防及完整孕期衛教,以降低嚴重併發症發生,確保母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