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癲前症高風險評估與篩檢流程主要集中在第一孕期(約11週至13週又6天)進行,透過血液檢測、超音波及血壓量測來綜合評估風險。以下為詳細流程與重點:


子癲前症高風險評估與篩檢流程

  1. 適合時機

    • 懷孕8週至13週又6天期間進行抽血檢測,最佳篩檢時間為11週至13週又6天。
  2. 檢測項目

    • 抽取孕婦血液檢測兩項生化指標:
      • 胎盤生長因子(PlGF)
      • 懷孕相關血漿蛋白A(PAPP-A)
    • 同時進行子宮動脈血流超音波檢查(評估血流阻力)
    • 定期量測血壓
  3. 風險評估方式

    • 利用專門的子癲前症風險評估軟體,結合血液指標、超音波數據及血壓,計算孕婦發生子癲前症的風險值。
    • 風險值高於1:200即屬高風險,建議與產檢醫師討論後續追蹤及預防措施。
  4. 檢測流程步驟

    • 先諮詢醫師,了解篩檢目的與流程
    • 在指定孕期抽血檢測PlGF與PAPP-A
    • 7個工作天內取得檢測報告
    • 回診由醫師解讀結果,提供臨床建議與注意事項
  5. 評估結果應用

    • 評估報告會提供孕婦在34週前及37週前發生子癲前症的機率
    • 也會評估37週前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的風險
    • 高風險孕婦可考慮接受低劑量阿斯匹靈等藥物預防,並加強監測

高風險族群(參考)

  • 第一次懷孕者
  • 有子癲前症家族史或個人病史
  • 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患者
  • 年齡較大孕婦(35歲以上)

總結

子癲前症的高風險評估與篩檢以第一孕期抽血檢測胎盤相關生化指標(PlGF、PAPP-A)搭配子宮動脈血流超音波及血壓量測為主,透過專業軟體計算風險值,能有效預測早發型子癲前症,並及早介入預防,降低嚴重併發症風險。

此篩檢流程已成為產前照護的重要一環,建議孕婦依醫師指示完成相關檢查,並配合後續追蹤與治療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