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及嬰兒日夜顛倒的原因主要與其生理發展階段有關,屬於正常的發展現象:

  • 新生兒階段(0-2個月):新生兒剛出生時,腦部尚未成熟,尤其是控制晝夜節律的褪黑激素尚未開始分泌,因此無法分辨白天與夜晚,導致日夜顛倒的睡眠模式十分常見。此時寶寶的睡眠多為短暫且分散,且神經反射不成熟,容易被驚嚇醒來,睡眠不連續。

  • 2個月以後:褪黑激素開始分泌,寶寶的生理時鐘逐漸建立,睡眠時間會變長,日夜節律開始穩定。此時寶寶可能開始出現較長時間的夜間睡眠,睡眠結構也逐漸趨近成人模式。

  • 3-4個月:寶寶的睡眠週期從兩段變成四段,睡眠模式更接近成人,夜間醒來次數可能增加,睡眠震盪期(睡眠倒退期)常見,這是因為感知和動作發展帶來的影響。

  • 3-6個月:寶寶每天總睡眠時間約12~15小時,日夜週期更穩定,部分寶寶開始能睡過夜。

調整日夜顛倒的建議包括:

  • 晚上保持房間昏暗、安靜,輕聲細語安撫寶寶,營造睡眠環境。

  • 白天保持光線明亮,避免寶寶過度睡眠,多與寶寶互動,提供適當刺激,幫助建立日夜節律。

  • 使用包巾包覆寶寶手腳,模擬子宮環境,增加安全感,促進安穩睡眠。

  • 父母若感到疲憊,應尋求家人協助,避免壓力過大影響親子關係及哺育。

總結來說,日夜顛倒是新生兒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褪黑激素分泌及神經系統成熟,寶寶的睡眠節律會逐漸建立並趨於正常。父母可透過營造適合的睡眠環境及日間活動,幫助寶寶調整作息,耐心等待寶寶自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