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趴睡存在多項風險,主要包括:
- 呼吸道阻塞與窒息風險:趴睡時,嬰兒臉部可能被壓迫或口鼻被枕頭、床單等物品遮擋,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 口水積聚與嗆咳:趴睡容易使口水或溢奶積聚,增加口水疹及嗆到的風險。
- 二氧化碳再吸入:趴睡時吐出的二氧化碳可能被再次吸入,造成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缺氧風險增加。
- 體溫過高:趴睡不利於嬰兒散熱,容易造成體溫過高,這也是嬰兒猝死症的危險因子之一。
- 增加嬰兒猝死症風險:趴睡被認為是嬰兒猝死症(SIDS)的關鍵危險因子,因為嬰兒在睡夢中若發生窒息,可能無法自行調整姿勢逃脫。
安全措施與建議
- 建議嬰兒採用仰睡姿勢:衛福部及多數專家建議1歲以下嬰兒應以仰睡為主,側睡也不建議,因為側睡容易翻成趴睡。
- 避免使用枕頭及鬆軟床品:1歲以下嬰兒不需使用枕頭,避免枕頭、被子等物品阻塞呼吸道。
- 營造安全睡眠環境:保持嬰兒睡眠環境整潔,避免床上有鬆散物品,並確保嬰兒頭部可自由轉動。
- 監督與適時調整睡姿:若嬰兒喜歡趴睡,可在清醒時讓嬰兒趴著玩耍(趴睡練習),但睡覺時仍應放回仰睡姿勢。
- 等嬰兒頸部肌肉發展較好後再考慮趴睡:通常建議嬰兒達到一定發展指標(如能自行翻身)後,趴睡風險才會降低。
總結來說,嬰兒趴睡風險較高,尤其是1歲以下嬰兒,應盡量避免趴睡,並以仰睡為安全睡姿,同時營造安全的睡眠環境以降低窒息與猝死風險。